一個典型的雙子座男生。

星期一, 二月 20, 2012

人前人後不一樣

“人前是虎,人後是貓”。
馬華和火箭“王對王之辯”會在下午5點上演,之前,我已為這場辯論安排了一場“預辯”,為辯論來場熱身。

話說,辯論現場有安排600個座位,主辦單位把300個座位平分給馬華和火箭,另外300個保留為觀眾席。

這樣的分配,火箭認為對代表出戰的秘書長林冠英不利,因主辦單位肯定偏幫馬華總會長拿督斯里蔡細歷,邀請馬華的支持者填補300個觀眾保留席,林冠英發表言論時,被有備而來的觀眾“噓”,影響表現。

馬華則辯說火箭在這次辯論上諸多要求,一開始就“戲弄”主辦單位,明知道政治辯論不應由有政治背景的人當主持人,卻提出要前馬華總會長拿督斯里翁詩傑當主持人。現在又說座位安排不利火箭,試問,馬華出席的辯論場合,那一場不是被民眾噓的,還不是一樣到,現在只要求出席一場辯論,就諸多要求。

我採訪林冠英宣佈接受辯論邀請時的記者會,當時林冠英很神的說,“我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,就算一個人去,就算場合對我不利,我也要辯,要講真話說事實。

在對比林冠英人前的英名神武,和他背後陣營對主辦單位的種種要求後,突然對林冠英的勇者形象打了折扣。

我以為,林冠英說到自己那麼勇,別人就算怎麼出奸招,也會乾淨俐落的赴會來一場激辯,誰知背後還是拖泥帶水的擔心這,擔心那,覺得他人前的神勇,其實也不過如此。

我們常看到的是政治人物在人前的模樣,忘了他們在人後的一面,或許當你看到和對比他們在人前人後的模樣後,會發覺他們“人前是虎,人後是貓”。

星期一, 二月 13, 2012

淡如水之交

"記者與政治人物的交情最好就是保持在“淡”如水之交,彼此應當了解都是因為“需要”,政治人物“講”新聞,記者“寫”新聞,才會讓兩方面撮合在一起。
"


前記者常感嘆:唉,當記者時,有來往的(主要講政治人物)見到面時都會打個招呼寒喧兩句;離開報界後,卻沒幾個還看得見自己,慨歎人情淡薄。

每次有前記者吐苦水,不禁也唏噓一番,想像有天不當記者後,會不會也面對同樣遭遇。但想深一層,離開報界後,何必還在乎別人跟不跟自己做朋友,別人轉眼不認人,至少讓你看清楚一個人的真面目,也不是壞事啊。


不過話說回來,前政治人物也可能會對記者有同樣的看法,認為記者在他們退下後,沒有再聯絡他們,不當他們是朋友。


想像一下,有官職時,記者差不多每天都會一通電話跟進新聞;退下後,記者當然聯絡在位者,哪有時間再去聯絡之前那位呢,前政治人物久久接不到記者的來電,也有被忽略的感覺,認為記者沒人情味。


相同的,當你不再是記者,政治人物或高官顯要,也當然把時間放在記者身上,那還有時間分配給前記者,打個招呼也嫌多餘吧,前記者因為也認為“政治里沒有永遠的朋友”。


說到記者和政治人物的關係,當記者時,其實也不需要與政治人物有太密切的關係,不然會被標籤拿了“空頭”,寫新聞時偏幫,有不利於某政治人物新聞時,下筆還會輕一點。還有更難聽的:這個記者是“援交”的人。


記者與政治人物的交情最好就是保持在“淡”如水之交,彼此應當了解都是因為“需要”,政治人物“講”新聞,記者“寫”新聞,才會讓兩方面撮合在一起。


當有天這一層關係不存在後,記者和政治人物還能有來往,或許還稱得上是朋友。

星期一, 二月 06, 2012

走調華語

"可能不確定,所以嘗試去猜想,確認後就容易記住......"

雖然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未過,但相信許多人已收拾新年“mood”,已重新回到工作崗位,在此先祝福大家開工大吉,萬事如意。

有說“快樂時光過得特別快”,好像確有此事,因才剛剛說要過新年,轉眼間距離元宵節卻還剩下兩天,農曆新年正式過完。

或許報館只在年初一休假一天,除了這一天,許多記者在新年期間仍需要工作,一天跑數場團拜,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。

由於今年可能是大選年,政治人物在農曆新年都不得閑,出席團拜時都大談選舉,把團拜當成是發表政治言論平台。

不管你喜不喜歡,既然已邀請政治人物出席團拜,就要做好聽他們講政治的準備,畢竟政治人物不講政治,真不知要說甚麼。

雖然政治人物的言論千篇一律,聽多了連採訪記者都知道他們下一句會講甚麼,然而,新年期間採訪民聯巫裔議員舉辦的團拜活動,卻甚有“笑果”,因他們的“馬來語音華文”賀詞和批評敵對黨的詞句,都相當惹人發笑。

年初五採訪公正黨丹絨區團拜時,阿都馬烈和曼梳就以走調華語向大家賀年,大家都知道阿都馬烈有一巴“鴨子音”,他用走調華語說出新年快樂、新年進步和龍年吉祥時,出席者都笑不攏嘴,為團拜增加娛樂性。

曼梳致詞用華語說新年賀詞後,還用華語批評敵對黨,順便拉票。他的“國陣不倒,人民吃草;國陣不倒,人民很苦。”以及“投票給民聯。”都能讓人印象深刻,因為完全走調的華語,讓人聽不懂,需要逐個字猜想和串出整句話,有種“終於知道他說甚麼”的感覺。

可能不確定,所以嘗試去猜想,確認後就容易記住。因此,以後要讓人記住一些話,不妨試試用走調方式說話,或許有效。

龍年怕車龍

"龍年不遇車龍,回家路通通通......"

提到龍,相信許多人都會喜歡,但是,偏偏在龍年時,卻有一種龍讓人人聽了都會怕怕的,那就是“車龍”。

每到農曆新年,游子多會返鄉過年,加上許多人喜歡在最後一分鐘才出門辦年貨,造成交通阻塞,彷彿塞車是“應節”的盛況,一定要塞個水洩不通,駕駛者怨聲載道,才有新年氣氛。
每年新年,除談論到那裡可買到價廉物美的新衣服和年貨外,大家口中也絕對不會少了討論怎樣避車龍的話題,而且還會向熟悉交通狀況的人指點迷津,應該甚麼時間回家和選擇走那一條路,才可避免塞在車龍動彈不得。

民眾怕車龍,並不難理解。要知道,塞在車龍內幾小時,又遇到人有三急,那種滋味有多難受,只有親身經驗過的人最懂。而且,塞車相當考驗一個人的耐性,一些脾氣暴躁者,分分鐘因為塞車等得不耐煩,變成路霸也說不定。

身為記者的,對農曆新年會塞車已司空見慣,就有記者下定論:新年時塞車是正常的,不塞車才是不尋常。這句話像極了媒體界的名句“狗咬人不是新聞,人咬狗才是新聞。”

然而,儘管新年時塞車不算甚麼新聞,但是,媒體還會以關懷方式報導新年時塞車的新聞,還會循例提醒駕駛者多忍耐和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情安全駕駛,以免釀成不必要的意外事故,讓喜氣洋洋的新春佳節增加火藥味。

新年會塞車已成為一種定律,要避免遇車龍,除非大家都減少使用私家車,但是,普羅大眾做得到嗎?

今年,祝福大家“龍年不遇車龍,回家路通通通。”